55歲的張嘉益,再次站上熒幕的C位,新劇《主角》還未開播,便因他與秦海璐聯袂出演而吊足觀眾胃口。
西北秦腔一響,熱血與煙火氣撲面而來,預告片中他眼神一轉、戲台一跺,依舊是那個讓人心安的「戲骨」。
這幾年,張嘉益幾乎沒有「斷檔」作品:《裝台》、《對你的愛很美》、《山海情》……一部接一部的現實題材熱播劇,不僅鞏固了他「叔圈頂流」的地位,也為他積攢了過億的身家。
年近六旬,風光無限,看起來事業正處黃金期,哪怕現在退休,也足以衣食無憂。
可鮮有人知,他這幾年之所以選擇不停拍戲、頻繁出鏡,并不是單純的熱愛,也不是為了賺錢,而是在「與病賽跑」。
沒錯,張嘉益患上了強直性脊柱炎,這種病被稱為「不死癌癥」,雖然不會直接致命,但它極其頑固,發作起來如萬蟻啃骨、鉆心蝕骨。
最痛的時候,他連腰都直不起來,走路得靠人攙扶,出門只能開著改裝過的低座車,他曾一度因為僵硬、疼痛無法行動,被迫暫停工作,在家臥床治療。
為了緩解病痛,他靠藥物、針劑維持,每天像個「藥罐子」,吃藥打針成了生活的一部分。
而就在這段時間,他悄悄把名字從「張嘉譯」改成了「張嘉益」,把一個「譯」字換成「益」字,帶著一絲希冀,也帶著一份決絕——或許是求一個「康健」,或許是為自己換一份命運。
疾病對身體的摧殘也悄悄改變了他的形象,鏡頭里,他行走時不再挺拔,反而有些彎腰駝背,但那種隱忍、厚重,反倒成為他戲里角色的底色。不是因為他老了,而是他真的痛了。
作為一個功成名就的演員,張嘉益本可以選擇躺平休養,但他偏不,他說:「能動的時候就拍戲,演戲的時候就不疼了。」
這是他的方式,借角色逃離病痛,也以病痛磨煉角色,現實比影視劇更殘酷,在病魔面前,張嘉益從未低頭,卻也從未硬撐。
他不炫耀、不訴苦,繼續默默拍戲,只愿觀眾記得,他不是「可憐」的病人,而是那個一次次用角色打動人心的「好演員」。
他贏得了掌聲,也贏得了尊敬,但在閃光燈之外,他的每一步都走得格外艱難,如今的張嘉益,是站在風口上的「頂流」,更是扛著病痛一路走來的「硬漢」。
張嘉益之所以在病痛中依舊選擇堅守在鏡頭前,或許要從他那段坎坷的成名經歷說起。
1987年,17歲的張嘉益還叫張小童,那一年,他同時收到了上海戲劇學院和北京電影學院的錄取通知書。
至今在網上還能看到他當年藝考時的視訊:一個青澀的少年唱著《蝸牛與黃鸝鳥》,表情稚嫩甚至有些「中二」,卻掩不住對未來的渴望與執著。
他最終選擇了北電,成為張子健、劉奕君的同班同學,然而,理想豐滿,現實骨感。
由于缺乏特別的才藝,加上外形與流行的「奶油小生」相去甚遠,他在校期間拍的為數不多的戲并未將其捧紅。
畢業后,他被分配到西安電影制片廠,日子并不好過,那時的他,年紀輕輕就開始接一些「孩兒他爸」的角色。
沒有替身時,他只能親自上陣摔打,一次次的硬碰硬,最終讓他年輕時就落下了強直性脊柱炎的病根。
在廠里熬了十年,他依舊默默無聞,既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,也看不到出頭的希望,終于,他決定放棄鐵飯碗,孤身北漂。
可重回北京后,現實依舊冷酷,他的長相依然不受青睞,劇組里很少有人愿意給他機會,就在最艱難的時候,一位編劇伸出了援手,讓他出演短劇《帕米爾醫生》。
也正是這部戲,讓他結識了杜珺,兩人從戲里到戲外走到了一起,雖然他當時一貧如洗,杜珺依舊選擇嫁給他。
但婚姻并沒有帶來安慰,一次聚餐上,杜珺的一句話:「要不是我爸爸,你能拍戲?」讓張嘉益心如刀割。
那一刻,他突然意識到這段關系早已失衡,2002年,兩人最終離婚,命運的轉機出現在2004年。
張嘉益因《國家使命》結識了演員王海燕,王海燕比他有名氣,也更坦率,她在生活里不計較錢財,反而欣賞他對表演的執著。
2007年,兩人結婚,三年后迎來一個女兒,從此,他的家庭生活才算真正安穩下來。
而事業上的爆發,則是從2009年的《蝸居》開始,那個讓人又恨又嘆的「宋思明」,讓張嘉益一夜之間火遍全國。
他終于有了能被觀眾牢牢記住的代表角色,從那之后,屬于他的資源和機會源源不斷。
尤其是2012年,《懸崖》、《心術》、《沉浮》等一連串的熱劇,讓他一舉拿下華表獎、飛天獎優秀男演員,徹底躋身一線行列。
2017年,更是被網友稱作「張嘉益年」。
從《白鹿原》到《獵場》,從《急診科醫生》到《生逢燦爛的日子》,黃金檔的電視熒屏幾乎被他「霸屏」。
隨手一換台,都能看到他在不同劇里的身影,卻不會讓人出戲,那一年,他迎來了事業的巔峰。
然而,巔峰背后是身體的透支,長期拼命拍戲,讓本就脆弱的身體更加不堪重負,為了緩解僵硬,他每天清晨要提前半小時起來,用熱水沖洗后背,才勉強撐起一天的工作。
可發作時,他依舊疼得直不起腰,只能硬著頭皮走上片場,在鏡頭前,他佝僂的身姿成了角色的一部分,被觀眾調侃為「社會步」。
甚至有人模仿取笑,但只有他自己明白,那是病痛強迫下的無奈,他太清楚,成名來之不易。
地下室的歲月、泡面的味道、從小角色到大反派的掙扎,那些熬過來的日子讓他不敢輕言放棄。
于是,即便如今已經名利雙收、身家過億,他依舊堅持接戲,哪怕身體在透支,哪怕臉上寫滿了蒼老,像極了6旬老人,他也不愿停下腳步。
正因如此,人們才會說:張嘉益能成為「叔圈頂流」,靠的不是偶然,而是一次次在困境中咬牙堅持下來的結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