尚于博出生在1983年5月31日,湖北荊州沙市區的一個普通家庭里。父母當初都干藝術相關的活兒,後來為了掙錢下海經商,全家搬到深圳去。他從小就跟著父母到那邊生活,因為爸媽忙著生意,經常不在家,這小子早早學會了自己打發時間。沒玩伴,他就窩在家里看電視,慢慢對演戲感興趣起來。高中時候,學校搞了個戲劇社,他直接當了開社大戲《羅密歐與朱麗葉》的男主角。大學聯考考了670分,順利進了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2001級,和張歆藝、牛萌萌他們是同學。
在學校里,尚于博挺用功的,當過學習委員,主課成績也拔尖。大三那年,他就拍了第一部電影《槍手》,演了個叫肖聰的角色。那時候同學都忙著接戲,他倒是不慌不忙地在學校排小品,夢想是進國家級話劇團,當個正經的話劇演員。畢業前,他和同學湊錢做了小劇場話劇《長椅逸事》,他演一個追夢的工人,反響不錯,還被請到外地去演了好幾場。畢業后,他就進了話劇圈子,慢慢把重心轉到影視上。
2005年,他拍了第一部電視劇《陸軍特戰隊》,演聶志遠,那是個現代軍旅劇,搭檔富大龍他們。接著2006年,又演了民國劇《天涯歌女》,飾演趙丹,和張柏芝、潘粵明合作。后面幾年,他接了不少戲,像2008年的《迅雷急先鋒》,2009年的《杜拉拉升職記》,他在里面演李鴻明,就是女主角杜拉拉的前男友。這部劇2010年4月播出后挺火的,他也跟著紅了一把。2010年,他還演了《娘家的故事》系列,飾演沈建弘,那系列在電視上熱播,觀眾基數大。他同時參演《瑤山大剿匪》,演莫三甲,嘗試不同角色類型。同年8月,他跟婁燁的電影《花》去了威尼斯電影節,算是有國際曝光。2011年,他繼續忙,拍了《天涯咫尺》和《娘家的故事3》,事業看起來穩穩的在上升。
可尚于博從2009年就開始有抑郁癥的跡象,那年他確診了,但沒大張旗鼓地告訴大家,就自己偷偷吃藥。家里人後來才知道。抑郁癥不是鬧著玩的,它能讓人情緒低落,興趣全無,精力跟不上,還老覺得悲觀,思維慢吞吞的,自責自罪感強,吃不下睡不著,甚至有頭痛胃痛的毛病。數據顯示,中國每年因為抑郁癥自盡的人有20萬。尚于博的經紀人後來透露,他患病幾年,時好時壞,近期加重了。
2011年中期,他的癥狀越來越明顯。他試著通過健身、旅行來緩解,還安排父母一起去歐洲玩。7月中旬,他拍完一部戲,就帶爸媽去瑞士山區轉悠,拍了不少照片。回來后,9月30日,又和父母去北京昌平郊游,抓魚什麼的。10月2日,他飛西寧參加自駕活動,到那兒還給媽發短信報平安。10月23日,他和媽聊接的三部戲,糾結選哪個,最后抽簽定了。次日,媽開車送他去《瑤山大剿匪》的首映發布會,幫他整理衣服,看著他進場。他在現場和主創互動,接受采訪,看起來一切正常。發布會后,他回住處,一個人過夜,還和朋友打電話聊日常。
但從病歷看,他有睡眠障礙、焦慮,拍戲時記憶力差,注意力分散,藥物副作用還讓臉浮腫,影響上鏡。他有過情緒波動,比如自駕游時在溫泉那兒大聲說狀態變了。9月20日,他本該去經紀人那兒聚會,結果去了另一個小區,上了頂樓待了會兒才走。病情反復,他在外頭還得保持正常節奏,繼續拍戲,完成多部作品。經紀人回憶,他捐過衣服和錢幫人,短信里還表達想幫忙的意愿。
終于,2011年10月25日那天,北京天氣陰沉,他去了小區一棟28層高樓的頂樓。在那兒來回走動,待了大概三個小時。其間,他還和朋友通了電話,描述了眼前的景色。然后,他拿出手機,打了17個字的遺言:「我的死和別人沒有關系,別去怪任何人。」打完后,他走向邊緣,從頂端跳下,當場沒了。警方調查確認了細節,他的經紀公司發了聲明,說是抑郁癥加重導致的。消息拖到11月13日才公開,那天他的親友在北京辦了送行儀式,遺體下葬了。
這事兒一出,圈里圈外都震驚。尚于博家境不錯,大學聯考成績好,事業起步穩,怎麼就走到這一步?朋友說他為人善良、陽光,但抑郁癥能悄無聲息地鉆進來。他身邊人說,接觸時沒看出抑郁跡象,但家人和老師證實,他受折磨三年了。
他走后,母親毛愛珍打擊最大。她原本以為抑郁癥像感冒,吃藥就好,結果兒子沒了。她開始鉆研抑郁癥,讀日記、看短信、走訪朋友,去他去過的地方,重建兒子的形象。她發現兒子從小孤獨,表面開朗,實際藏著事情。
2012年10月25日,正好兒子走后一年,她成立了北京尚善公益基金會,這是國內首家專注精神健康、抑郁癥防治的公益組織。
2013年4月1日,它和人民文學出版社合作,啟動關愛精神健康的圖書漂流活動,選了5本相關書,包括基金會編的認知手冊。毛愛珍親自參與編輯,一版一版改,手冊印到第三版了。活動幫了不少人,一個泰安醫學院女生讀了《曠野無人》,勇敢說出病情,在老師家人幫助下走出來了。還有個年輕人有社交恐懼癥,畢業兩年沒出門,因為基金會關愛,他找到工作了。
毛愛珍夫婦訪了國內外專家,了解到自盡人群中六七成死于抑郁癥。她常說,如果早一天了解,或許能救兒子。但現在,她把愛轉給更多患者。她奔走全國,講抑郁癥常識,強調及早干預,結合藥物和心理咨詢。抑郁癥不是靠意志力就能扛的,得專業治療。社會上,很多人對抑郁癥誤解深,覺得是弱點,患者有病恥感,耽誤就醫。她的努力,讓更多人警醒。
總之,抑郁癥像隱形殺手,能潛伏著發作。母親的基金會,延續了他的影響,幫助別人避開悲劇。社會需要更多這樣的行動,普及知識,減少歧視,讓患者早日就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