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動君說:
在無人關照、獨自捱過的日子里,他們只能一遍遍地摩挲著回憶,從中汲取一點稀薄的暖意。唯愿這些被迫堅強的父母,都能在時間的荒原中,尋得繼續前行的希望和勇氣。
最近公眾號改版啦,發布的文章很容易淹沒在信息流里,大家動動小手,設為星標,不見不散。
作者:文翼TALK來源:文翼TALK(ID:wenyitalk66)01
經過數日的沉寂,于朦朧的母親通過于朦朧工作室的微博發布了一則聲明。
聲明中提到,于朦朧因飲酒意外墜樓,公安機關已向她通報了調查結果,目前后事均已妥善處理。
最后,她呼吁大家理性看待這起意外,停止無端猜測,同時也表示自己希望能早日回歸平靜生活。
盡管家屬出面說明了死因,但許多網友依然難以接受這一殘酷事實,對墜樓的具體細節紛紛提出追問。
綜合來看,網友的爭議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——
第一,小區安保形同虛設?
據悉,于朦朧發生墜樓的地點,位于朝陽區東四環的陽光上東小區。
該小區地理位置優越,交通便捷,加之周邊配套成熟,因此房價長期居高不下,目前單價已接近每平方公尺九萬元。
小區住戶多以企業高管、科創領域人士和文化藝術從業者為主,在坊間素有「北京明星密度最高的小區」之稱。
如此高端的樓盤,按理說監控設備和安保措施應該相當完備。
大晚上弄出如此大的動靜,卻無人察覺,直至次日早晨鄰居遛狗時才發現異常,這一情況確實令人感到蹊蹺。
第二,聚餐人員為何不承擔相關責任?
據多方信息印證,當天晚上,于朦朧和幾個朋友一起聚餐喝酒。
凌晨2點多的時候,于朦朧說自己累了,就獨自回到房間休息,把門從里邊反鎖了。
到了早晨6點左右,朋友們準備離開時想去叫他,卻發現人已不在屋內。
眾人立刻分頭尋找,最終在樓下發現了于朦朧的遺體。
據相關律師解讀,根據我國《民法典》第1165條規定: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,應當承擔侵權責任。
如果共同飲酒人未實施勸酒等過錯行為,并盡到了合理的照顧義務(如安全送返或通知家屬),則一般無需擔責;
但如果飲酒過程中存在重大過失,導致他人出事,則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。
于朦朧在喝酒之后發生意外,當晚共同聚餐的人員自然應當接受調查,并依法厘清責任。
還有網友提出,于朦朧第二天原本有工作安排——他參與的一檔央視節目原定于9月12日晚播出。
一個對工作一貫認真的人,為何會在有重要工作的前夜飲酒過量?
諸多細節,仍有待進一步查清。
只希望,后續會有相關通報與完整時間線披露,以回應公眾質疑。
02
于朦朧去世后,網友在深挖當晚聚餐人員線索時,牽扯出多位圈內人,其中就包括導演程青松。
程青松連夜發文,曬出自己不在場的證據照片,稱當時正在參加其他活動,力證清白。
他還強調自己根本不認識于朦朧,并表示已經就誹謗行為報案處理。
但眾多網友并不買賬,仍一口咬定他就是當晚聚餐人員之一。
隨后,有人發現黃曉明與程青松竟是大學同學,兩人私交頗深。
黃曉明此前還曾專門錄制視訊,為程青松的活動公開站台。
這層關系被扒出后,黃曉明的社交平台瞬間涌入大量網友,其評論區徹底淪陷。
「你和程青松是同學,不會是一路貨色吧?」「本來還挺喜歡你,沒想到你和他那麼好。」「猜猜我為什麼來,物以類聚人以群分。」
黃曉明也因此成了本次事件中最出乎意料的「被牽連者」。
坦白講,以這種方式被卷入輿論漩渦,對黃曉明而言,簡直是無妄之災。
僅因他與程青松曾有同窗之誼、如今仍有來往,便不得不承受這種「連坐」式的質疑和攻擊。
追求真相固然無可厚非,但我們不應放任情緒凌駕于理性之上,最終釀成更多不必要的傷害。
在事實尚未明朗之前,我們更應該保持清醒和克制,避免讓本應指向真相的追問,演變成為一場以正義為名的網絡暴力。
03
于朦朧的離去,讓人不禁想起另一位早逝的明星——喬任梁。
9月16日,是喬任梁離世九周年的日子,他的父母和粉絲們帶著粉色花束前往墓地悼念。
好友陳喬恩送來鮮花,卡片上寫著:那天去看了日出,抬頭望著天上那一片粉紅雲海,我感覺到你,也正在對我微笑。念你,老友。
喬任梁父母發視訊配文:「九年了,時間沒有教會我們告別,那些沒說完的話,都變成了年復一年沉默的守望。」
當年喬任梁離開時,才剛滿28歲,他的父母難以承受這突如其來的打擊,一夜之間仿佛蒼老了十幾歲。
在喬任梁去世的第三年,夫妻倆決定重新振作,在短視訊平台上分享美食,推廣兒子生前留下的品牌。
哪怕在這個過程中,也會不可避免地遭遇到網絡暴力。
可他們依然選擇活成一道微光,不為其他,只是為了讓更多抑郁癥患者和失獨家庭看到——即便遭遇再大的不幸,生活依然可以繼續。
而于朦朧的媽媽,這些年來其實過得也并不容易。
幾年前,她的丈夫已經先一步離開,留下她和兒子相依為命。
如今于朦朧也猝然離世,只剩她一人,面對這驟然空蕩的世界。
于朦朧是家中的獨子,父母將一輩子的心血都傾注在他身上,竭盡全力培養他成長。
好不容易看著他事業有了起色、人生步上正軌,卻轉眼天人永隔——這樣的結局,任誰都難以接受。
聽過一句話:
這世上最悲痛的事,不是葬禮,而是年邁的父母出席自己唯一孩子的葬禮。
對于失獨老人來說,孩子的離去不是一場暴雨,而是此生漫長的潮濕。
起初,是枕邊未干的淚痕,是餐桌上多出來的一副碗筷,是微信里再也不曾彈出的頭像。
後來,是路上旁人一聲猝不及防的「媽媽」,是黃昏時別人家亮起的燈火,是節日里無處安放的問候。
在無人關照、獨自捱過的日子里,他們只能一遍遍地摩挲著回憶,從中汲取一點稀薄的暖意。
唯愿這些被迫堅強的父母,都能在時間的荒原中,尋得繼續前行的希望和勇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