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每秒三十萬公里!聽起來似乎足夠快了,但在浩渺的宇宙面前,這個速度脆弱得就如同漂泊在海上的瓶中信,難以到達目的地。若要將「命令」從銀河系的一端傳遞到另一端,即使以光速,也要十萬到二十萬年。對于一個正在飛速發展的文明來說,這樣極端的延遲幾乎是無法承受的。
為什麼說「信息傳遞速度等于光速」這條宇宙規律,基本上杜絕了「范圍超級文明」出現的可能性呢?這是因為,宇宙文明的真實圖景可能是,所有文明都被困在不同的「光速水洼」中。這個「水洼」,指的并非實際的水坑,而是一種比喻,象征著通訊限制,與跨越星際間長驅直入的勇往直前,形成了鮮明對比。
試想,如果敲打著「冒險」的節拍,鼓舞著文明跳出這個「水洼」,那麼,延遲的通訊將造成文明的分化,跳躍的腳步終究會變得遲疑。而如果選擇留在「水洼」內,吸噬著一切可用的資源,那麼,最后,這個文明很可能將因資源耗盡而滅亡,消失在廣闊的宇宙線條中。
從這個角度看,無論是跳出還是留下,都似乎是死路一條。面對人人皆知的光速限制,我們應當如何,才能保持文明的「向心力」,避免因為時空差異和各種不可預知的因素,造成文明的分化甚至敵對呢?
這,或許是宇宙中所有智慧生物都得面對的問題。當然,與此同時,我們也不能忽視,即使是高速擴張的文明,也未必一定要跳出「光速水洼」。有可能,我們需要的并不是一個跨越整個宇宙的超級文明,而是一種能在有限的「水洼」內,有效管理資源,穩定發展的完整文明。
因此,面對「信息傳遞速度等于光速」的宇宙規律,我們并不需要感到惋惜。畢竟,這并不是一個永久的絆腳石,而是一種挑戰,一種潛在的機遇。有一天,我們或許可以找到新的突破口,實現宇宙間的快速信息傳遞,或者,我們也可能找到新的生存模式,使得文明在「水洼」內穩定發展。無論是哪一種,都是對「光速絆腳石」的一種有力回應,標示著我們智慧生命的探索精神和無盡可能性。
版權所有,禁止轉載。 違者必究法律責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