帥不能當飯吃?韓棟偏偏就是那個例外。
從工地搬磚的小工人,到電視劇里萬眾矚目的男主角,他用自己的經歷證明—長得帥,真的能「混口飯吃」,甚至還能吃得又香又飽。
這位不是科班出身的「小白」,就靠一張「天選之臉」,硬是在競爭激烈的娛樂圈里殺出一條血路,最后混成了「橫店一哥」。要不是導演慧眼識珠,誰能想到當年在工地抹水泥的小伙子,後來能年入千萬、片約不斷?
那年他是怎麼被發掘的?又是怎麼從一個連鏡頭都不敢正眼看的「菜鳥」,一步步打磨成如今的實力演員的?
韓棟是土生土長的浙江蕭山人,家里不富裕,但也過得去。爸媽都是普通打工人,雖然賺得不多,卻把日子過得熱熱鬧鬧。韓棟從小就是那種讓家長省心的「別人家孩子」——成績好、不調皮,還特別懂事。
小時候的他長得特別「出挑」,五官端正,眼睛有神,連老師都開玩笑說:「你家這孩子長得太像混娛樂圈的了!」那時候的韓棟,骨頭還沒長開,看著跟個小姑娘似的,可誰見了不說一句「真漂亮」?
等上了高中,這「漂亮」就慢慢長成了「帥氣」。不少女生悄悄給他遞情書,但韓棟心里清楚:自己家里沒條件折騰,學習才是出路。他拒絕了所有表白,一心一意沖大學。
不負眾望,韓棟順利考上了中南大學,學的是土木工程。這個專業聽起來不浪漫,但對普通家庭來說,是穩飯碗的象征。
爸媽一聽這專業,高興得合不攏嘴——兒子畢業后能進橋梁單位上班,哪怕不大富大貴,也餓不著。
大學畢業后,韓棟真的去了橋梁公司,開始朝九晚五的生活。可人這輩子最怕的不是吃苦,是每天的日子一眼望到頭。沒多久,他就開始覺得日復一日的工作像嚼蠟,索然無味。
有一天他在報紙上看到一則選秀廣告,心想反正也沒事,圖個新鮮就報了個名。誰知道,正是這個「玩票」的決定,成了他命運的轉折點。
比賽那天,韓棟剛一亮相,就被著名導演尤小剛看中了。導演眼睛一亮:「這小伙子長得有戲!」一問背景,才知道他壓根不是科班出身。可尤導沒嫌棄,反而勸他來北京試試拍戲。
韓棟一聽懵了,趕緊回家開「家庭會議」,七大姑八大姨湊一桌,開了整整一晚上。有人說這是「瞎折騰」,有人擔心「這孩子怕是要走歪路」。但最后,大家一致給了他四個字:「年輕試試。」
就這樣,韓棟帶著一身「啥也不懂」的青澀,踏上了「北漂」的第一步。
別以為選上了就能一飛沖天。現實遠沒那麼美。韓棟跟著尤小剛到了北京,住在簡陋的宿舍,每月工資只有1000塊。水電一交完,能花的錢只剩600。
600塊在北京活一個月是什麼體驗?買菜都得摳著,生病看個感冒也得咬牙。他常常餓到只敢借人50塊,連多借點都怕自己還不起。
可他硬是沒給家里人打過一個電話要錢。咬牙撐著,生怕讓家人擔心。
日子雖然苦,但韓棟心里有光。他知道機會難得,每一次在劇組跑龍套的機會,他都拼了命地演。哪怕只是個沒幾句台詞的角色,他也琢磨著怎麼演得更像、更自然。
第一次拍戲,韓棟連鏡頭在哪都找不準,緊張得一說台詞就臉紅。鏡頭對準他的時候,他下意識地偷瞄,導演一喊「咔」,他就低頭犯愁:「這能播嗎?」
看著身邊那些科班出身的演員一個比一個專業,他更是急出一身汗。他知道,臉是天生的,演技卻得靠自己練。
于是他一頭扎進橫店,沒戲的時候就混群演,能跑龍套絕不休息。他不是在拍戲,就是在去拍戲的路上。那幾年,韓棟的身影幾乎成了橫店的「常駐人口」。
直到2006年,《封神榜》找上門來。他演的二郎神楊戩,帥得讓人挪不開眼,甚至有人說——除了焦恩俊,還沒誰把二郎神演得這麼有味道。
再後來,《步步驚心》中的九阿哥胤禟一出場,又把他推上了熱搜。他拿下人生第一個大獎,也徹底坐穩了「橫店一哥」的位置。那幾年,他一年拍戲拍到只有春節能休三四天,導演搶著要他,甚至有人說:「橫店的天,韓棟罩著一半。」
韓棟和經紀人李想低調結了婚,兩人育有一女。雖然現在沒那麼高頻率出鏡,但韓棟依舊在演藝圈穩定輸出。他沒當過一線男主角,但幾乎每個他演的角色都能留下記憶點。
他用行動告訴大家:配角也能閃光,關鍵是你有沒有把每一次機會當成最后一次來拼。
如今的韓棟,有家庭、有事業、有穩定收入,不爭不搶,低調務實。可能他不是最紅的,但他活得最踏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