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的表妹暑期在服裝店兼職時,遇到了一個讓她至今為止都很難忘的小插曲。
她說那天她正在店里上班,一個顧客帶著孩子進來挑選衣服。小孩熱情地和她打招呼說:「阿姨你好。」
表妹心想自己只是個大學生,就叫她阿姨,但是看著小孩只有六七歲的模樣,稱呼自己為阿姨也算合情合理。
于是她禮貌地回復說:「你好,小朋友。」結果他下一句就說:「你怎麼是個大胖子啊。」
表妹秉持著職業素養便沒有開腔,這時他的媽媽因為沒有聽清楚兒子的發言,便讓他再說一遍。小孩又說道:「我說這個阿姨是個大胖子。」
表妹以為他媽媽應該會教育他這樣評價他人是一件不禮貌的事情,可誰知他媽媽只是問了他一句:「那你說媽媽和阿姨誰比較胖?」
表妹說當時她的內心已經破防了,因為她的骨架較大,稍微長點肉就顯得比較壯,但還沒有到被人說胖的地步。
這個孩子在媽媽試穿衣服期間,還穿著鞋子在沙發上蹦跶,把沙發上的白色罩子踩出了很多黑色腳印。
表妹出言阻止,孩子卻當耳旁風,她只好祈禱這個媽媽趕緊結束試穿,自己早點送走這兩尊大佛。
表妹不禁感慨道: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教育什麼樣的孩子。
這讓我想起網絡上的一個熱門視訊,在區間車上,后座的小男孩總是用腳踹前座的靠椅,還總是大喊大叫。
前座的大學生出聲制止孩子的行為,但是小男孩依舊我行我素。
後來大學生便站起身大聲呵斥他,男孩的媽媽立即和她爭吵起來,兩人甚至到了互扇巴掌的地步。
大學生一句「你管不好的孩子,我來管」,瞬間得到了周遭乘客的贊同,很多人都為大學生反駁那個不會管教孩子的母親。
孩子的教養高低體現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,但是在公眾場合的言行舉止是最能檢驗父母教育成功與否的標準。
上周日我去圖書館看書時,有個孩子在座位上吃零食,一時興起還會放聲歌唱,時而又在座位周邊跑來跑去,擾人安靜。
一位正在準備考研的大學生讓小男孩保持安靜,提醒多次后,大學生的音量也拔高了好幾度。
男孩的媽媽這時呵斥道:「你兇什麼兇,孩子這麼小懂什麼!你覺得吵請你離開,別人都沒有意見,怎麼你要求特別多?」小男孩也趁機大聲地為媽媽喝彩。
後來在圖書管理員的調解下,這位媽媽才帶著孩子離開。
其實大家不是討厭小孩,只是討厭沒有教養的小孩,如果我們做父母的都是這樣教育孩子,世界上只會有越來越多的熊孩子。
窮養富養不如有教養,如果你家孩子出現以下幾種跡象,說明你正在培養一個毫無教養的孩子。
如果孩子出現以下2種跡象,父母要注意
你可能正在培養一個沒有教養的孩子
跡象一:以自我為中心
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會認為自己才生活的焦點和重心,其他人都應該為他們服務。
同時他們也會缺乏同理心,無法理解別人的感受和需要,只關注自己的需求和欲望。
這樣的孩子不僅對外人苛刻,也不會孝順、孝敬父母。
自我中心是兒童早期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必然階段,如果父母能夠正確地引導孩子,可以縮短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思維方式待人接物的時期。
因此,父母在和孩子相處時,一定要多加上心。
有的孩子占有欲很強,喜愛的玩具不能讓任何人染指,甚至也不喜歡其他人接近自己最親密的人。他們在人際交往中很難獲得他人的好感和喜愛。
身為父母,我們可以通過情景模擬、玩游戲等方式引導孩子學會理解他人和同情他人。
在平時的生活過程中,家長也不要把孩子過分地作為整個家庭生活的焦點,對孩子過分地溺愛,而是要把孩子視作一個獨立的人。
跡象二:不能正視錯誤
有的孩子總是不愿意承認自己的錯誤,每當父母跟他明辨是非對錯時,孩子最后只會得到并堅持一個結論:「都是爸爸媽媽的錯!都別人的錯!」
不少父母看著孩子氣鼓鼓卻不失可愛的臉蛋,在鐵證一般的事實面前,還是會順著孩子的意思以安撫他們的情緒。
漸漸地,孩子便不再接受并承認自己的錯誤。
孩子拒不認錯,也許是孩子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錯在哪里,也許是孩子聽不懂大人的話,也許是孩子因為害怕被大人責罰而不敢認錯,也許是孩子正在「捍衛自己的聰明」.....
當孩子犯錯時,父母要學會從以上幾個角度分析孩子拒不認錯的原因,并從中引導孩子勇敢地認識到自己的問題。
尤其是那些明知道孩子做得不對,但是出于護犢之情,聽之任之,甚至「助紂為虐」的父母,是教育中最大的錯誤。
結語
孩子有沒有教養,關鍵在于父母的教育。父母要知道,比成績更重要的是孩子的教養。
有的孩子乍一看,外表光鮮亮麗,可愛不已,但內里卻面目全非,絲毫沒有教養。
教養跟隨孩子的一生,也影響著孩子的一生,我們培養孩子,更多時候是培養孩子的內在。
優秀的內在品德,會讓孩子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長遠、更順暢。
所以,我們不要再把童言無忌、小孩子不懂事當成孩子沒有教養的盾牌。
(本文圖片均來源于網絡侵權立刪)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