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11日清晨,演員于朦朧在北京某高層墜亡。
警方次日通報:排除他殺,現場無打斗痕跡。
短短48小時,一場原本該止于靜默的死亡,卻被算法與情緒撕成碎片。
陰謀論、蹭熱度、網絡獵巫輪番登場,連「悼念」本身都成了新的罪證。
從狗仔放出模糊現場照開始,輿論就像被點燃的竄天猴:
紗窗被割開——「肯定是強行入室」;
口袋里的兩塊勞力士——「債務滅口經典戲碼」;
第二天原本要錄央視中秋節目——「事業回春怎麼會自盡?」
警方通報被置若罔聞,反而成了「捂蓋子」的新證據。
熟悉嗎?八年前喬任梁離世時,同款劇本已經寫過一次……
如今只是主角換人,連台詞都懶得改。
邢菲凌晨發文「希望是假的」,清晨刪除,中午再發「一路走好」。
網友:蹭熱度、戲太多、連悲傷都要演兩遍。
沒人關心她刪帖只是因為手抖——好友去世的震驚與「萬一說錯話」的恐懼同時襲來,普通人會撤回消息,明星卻只能被截圖釘在恥辱柱。
9月12日是楊冪生日,熱巴照例零點送祝福。
評論區瞬間淪陷:「人家剛走,你們就歌舞升平?」
兩人被迫刪博,仍被追著罵「冷血」。
仿佛公眾人物的哀悼日歷必須空出「頭七」,否則就是原罪。
導演程青松因一張模糊背影被認定「在場」,百口莫辯。
他曬出北京展覽館時裝秀簽到、報警回執、全程直播錄屏。
網友:P圖、假警、資本保護傘。
當「自證清白」變成無限循環,真相已經沒人感興趣。
算法時代,平台需要情緒,情緒需要靶子。
于是推流機制偏愛「陰謀論」——同樣一張現場圖,配警方通報的播放量只有配「他殺疑雲」的1/7;
熱搜詞條主動加權「內幕」關鍵詞;營銷號批量產出「十問于朦朧事件」,模板連名字都沒換。
觀眾以為自己在「追求真相」,其實只是被算法投喂的另一種劇情。
而真正的「內幕」再簡單不過:一個長期失眠的人,在凌晨兩點獨自走到了窗台前。
警方通報里那句「排除他殺」已經是全部答案,卻擋不住流量饑渴。
井柏然當年因喬任梁事件「沒說對話」退出微博。
如今明星們學乖了:集體延遲發聲、統一文案、黑白自拍、關閉評論。
于是新的罵聲又來:「復制粘貼,毫無誠意。」
在網絡獵巫里,悼念的格式永遠「不正確」,總有人能找出角度完成下一輪審判。
而真正的知情人——家人、工作人員、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的急救醫生——被消音在「求錘得錘」的狂歡里。
于朦朧的微博最后一條停在9月10日,配圖是夜景與一句「明天見」。
評論區此刻已超300萬條,最高贊是「哥哥別怕,我們替你找出兇手」。
可如果真的尊重他,或許該停下來想一想:把死亡拍成連續劇,讓朋友不敢落淚、讓生日不敢慶生、讓警方三次通報仍被質疑……
這場「正義」的盡頭,到底誰在受益?
逝者已無法開口,生者卻仍在被一遍遍凌遲。
下一次悲劇發生,劇本恐怕還是同一套——
除非我們學會在「不知道」面前先按暫停鍵,而不是在「我覺得」后面敲回車鍵。
愿于朦朧安息。
愿我們下次談起死亡時,先想起生命,而不是熱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