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萬公里后,「德系、美系車與日系車」之間的優缺點體現得淋漓盡致
2022/06/14

無論是家用車還是豪華車,日系與德系之間的競爭從來沒有停止過,很多人認為日系車省油、耐用、毛病少,德系維修多?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點?下面來「揭開」日系與德系真實的差距。

為什麼普遍都認為德系車開久了之后小毛病比日系車多?果真如此嗎?

燃油車核心是「發動機、變速箱、底盤」這三大件,可以說「三大件」的水平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輛車的整體質量,而三大件技術水平又來自自主研發、工業基礎、造車工藝等方面。在這些方面,日系車與德系車差異較為明顯。

造車是一個復雜的工業體系,它拼的是工業基礎,材料、工程、力學、工藝等等各個學科領域緊密配合,德國機床工業基礎雄厚,幾乎引領了二次工業革命,自1885年,德國人卡爾·本茨發明了第一輛內燃機汽車,之后進入20世紀初,奔馳、寶馬、奧迪、大眾等德系品牌車企相繼誕生。

同一時期還有凱迪拉克、福特、雪佛蘭、別克等美系品牌,德國與美國在造車機床工業基礎方面遠遠領先日本,日產、豐田、本田等日系車企普遍都在1930年之后,但是,二戰結束后,日本為了發展經濟,開始以汽車、電子、機械等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導,同時在機床制造技術方面也得到了美國大力扶持。

以至于短短十余年后成為繼德國、美國之后的第三大汽車工業國,在汽車工業基礎方面,德系、美系、日系都很成熟了,差距并不明顯,真正的差距主要還在于造車理念、造車工藝、市場定位等方面。

差距一、造車理念

在德國,汽車本身就是一種文化,也可以說是一種「把玩」的機械器械,他汽車對于他們來說,交通工具只是其中一種用途,更多在于「享受」生活,也正因為如此,德系豪華車型非常多。

德系車更注重研發一些新技術,更注重汽車的機械性能,比如說,德系車普遍鐘情渦輪增壓發動機,大眾研發雙離合等,正如「開寶馬、坐奔馳」一個注重車輛底盤調教、車輛機械操控性能,一個講究舒適性,享受型。

而日系車的發展深受國情影響,資源匱乏是其中面臨的大問題,在這種環境下,更多講究經濟實用,經久耐用,省油、簡單是大部分日系車的風格,并不像德系車普遍追求動力性能。

在造車技術方面,日系車顯得較為保守,遠不如德系車那麼激進,喜歡使用成熟技術,比如日系車絕大部分車型一直以來都喜歡自然吸氣發動機。

一項新技術,需要經過反復驗證之后才會使用在新車型上,更多時候是在成熟技術上進行改進升級,比如日系車在發動機熱效率、發動機可變氣門等技術方面從沒有停歇,目的就是提高經濟性。

德系車普遍使用渦輪增壓發動機,追求較高的動力性能,這樣對發動機、變速箱、底盤等技術要求也會比較高,車輛結構、工藝也會更復雜,越復雜自然問題相對也會更多,尤其像渦輪增壓發動機,它本身對各個零部件的要求都會比較高,越是精細,車輛開得越久,小問題自然也就會越多。

自然吸氣發動機,發動機功率偏低,相對渦輪發動機來說略微簡單,越是簡單問題越少,這就好比說,5萬的五菱宏光與30萬的奧迪,為什麼總感覺五菱宏光更經久耐用?更多因素在于發動機、變速箱、底盤等都是采用早些年較為成熟的基礎技術,配置簡單,再加上心理因素。

差距二、三大件技術水平

談及日系車,很多人第一印象就是本田發動機質量好,具體來看看它的發動機到底好在哪里?

首先,本田擁有VTEC、i-VTEC、地球夢三大全球領先技術,i-VTEC即可變氣門升程技術,它是VTEC技術的升級版,簡單來說,通過控制進氣時間、進氣量、噴油量、點火角等程序,最終提升發動機熱效率,使得車輛油耗、動力、NVH等性能得到提升。

主要針對1.5L、2.0L小排量自然吸氣發動機,搭載地球夢發動機的車型很多,如雅閣、思域、冠道等,綜合性能的確比同級其他德系車更具優勢。

但是從整體發動機水平來看,從全球

「沃德十佳發動機」排行中可以看出,發動機技術幾乎都被德系、美系、日系占據,在中高端車型中,德系車優勢很明顯,比如奔馳的V8、大眾的W12、寶馬的直六都是一個時代的印記,而在中低端車型中,一直是日系占據優勢。

在變速箱技術方面,全球排名前三的變速箱有在德國和日本,德國擁有全球最大的變速箱廠商:采埃孚變速器,而愛信變速器、捷特科變速箱均來自日本,為了繞開技術壁壘,大眾一直在研發雙離合變速箱,在變速箱領域,日系、德系、美系難分高下,各有各自的優勢。

在底盤技術方面,德系車當之無愧,近百年的技術沉淀,有日系車主說,日系車跑高速會發飄,而德系車則感覺比較穩,有人說這是因為日系車追求經濟性,輕量化造車,車身自重比德系車輕。

其實并非如此,高速「發飄」和整車自重關系并不大,主要還是兩種車型設計理念不一樣,德系注重操控性能,更側重底盤調教技術,底盤調教技術越好,表現出來的就是底盤扎實,穩定性更好。

而日系車普遍定位家用,兼顧舒適性,底盤相對較軟,調教技術方面并不是日系車的重心,因而跑高速,個別車型會覺得方向「發飄」,不夠穩。

差距三、零部件、裝配工藝水平

汽車從設計、沖壓、焊接、涂裝、總裝整個過程中,都有嚴苛的標準,這一點不得不佩服日系車型,其設計更精密,裝配工藝更精細,工藝水平不僅影響汽車整車質量,更關乎生產成本,在這一方面,日系車企的優勢很明顯。

這與日本工人的「匠人」精神、管理體系、文化息息相關,工作中認真、嚴苛、嚴謹,壽命超200年的企業中,日本有超3000多家,很多日本人可能一輩子都在同一家企業工作,換工作的頻率非常小,也因此,工作幾十年,經驗非常豐富,這一點,日系車企明顯比德系車企更具有優勢。

但事實上,仔細去對比研究后發現日系車的毛病也并不少,只是很多時候被忽略了,一個很簡單的例子,同樣都是大修發動機,10萬的卡羅拉維修后可能沒多少人會關注,但是50萬的寶馬發動機大修,那就是「新聞」了。

總之,日系、德系、美系這些車型,真正的差距不是工業差距,也不是三大件技術差異,而是造車理念、市場因素。

日本資源匱乏,節約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種文化,對于汽車,省油、實用、不浪費是他們一直追求的理念,要做到省油,首先是發動機類型,小排量+自然吸氣這是基本要求,實用、不浪費,那就走輕量化生產,夠用即可。

正因為如此,前些年,個別日系車被車友吐槽「車皮薄、車身輕、車漆薄、動力肉,不耐撞」。

而德系車型中,BBA等中高端車型除外,大眾家用車型與日系一直是同級競爭,大眾車型更講究動力性能、舒適性、空間、功能配置、性價比等方面的綜合優勢,并不像日系,有特別突出的地方。從幾個方面簡單來對比,可以看出德系、日系、美系等車型之間的差異。
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
同樣是清秀美男,英年早逝的于朦朧,讓「跳車」的陳曉成前車之鑒:怪不得「顏值巔峰」時期突然開始變「邋遢」
2025/09/16
真是沒想到,「白真上神」這麼一走,于正竟然被「洗白」了
2025/09/16
穎兒沒想到,不溫不火的付辛博,因于朦朧離世后「一個舉動」口碑暴漲,太心疼!
2025/09/16
原來早有前車之鑒!當初陳曉被大佬盯上,嚇得他「跳車逃跑」可惜于朦朧沒有那麼幸運
2025/09/16
娛樂圈沒有真朋友?看悼念喬任梁九周年的陳喬恩,答案已經很明顯
2025/09/16
越扒越有!宋伊人和于朦朧「曖昧對話」細思恐極,好友終于發聲了!
2025/09/16
于朦朧事件後,終于明白劉宇寧這麼多年為何不簽公司!並不是圖省心,圖自由,而是看透了「這關鍵1點」:太明智!
2025/09/16
于朦朧墜亡后,劉宇寧、肖戰、黃景瑜、羅雲熙等人的粉絲操碎了心
2025/09/16
曾被質疑的女明星迪麗熱巴,一場活動實現口碑反轉,真是太美了
2025/09/16
盤點娛樂圈意外離世的「8位明星」,年齡最小的只有23歲,第3位曾稱霸樂壇
2025/09/16
陪玩陪睡只是冰山一角,于朦朧墜樓僅三天,又一演員被「欺負」
2025/09/16
于朦朧事件掀舊案!她為喬任梁發聲「這件事」後遭封殺,娛記證實:3年無蹤影
2025/09/16
28歲女星交通事故離世!不久後父親殉職「母兄罹患重癥」他送暖「為她掃墓25年」:不會忘記妳
2025/09/16
黃曉明、陳建斌站隊程青松,王導精神憔悴太害怕,官媒下場發聲:「真相」終于藏不住!
2025/09/15
太心疼!于朦朧好友「聊天記錄」曝光!多次強調:能不喝就別喝,有事記得叫我
2025/09/15
細思極恐!難怪楊冪想「簽約于朦朧」一直沒能成功,原來他當時簽約的不是一般的公司:背景太強大
2025/09/15
被雪藏兩年「真相曝光」!其實大家都被于朦朧蒙在鼓里,這兩年藏得太深了:他的善良不該被埋沒
2025/09/15
不查不知道,一查嚇一跳!程青松曾利用身份之便「打壓藝人」,肖戰、楊冪無一幸免:到底誰在給他撐腰?
2025/09/15
娛樂圈最不可能被「潛規則」的漂亮男孩,當屬陳飛宇和范丞丞,不是因為「名氣」而是因為這「關鍵1點」:太重要!
2025/09/15
誰也沒想到,這位「圓臉大眼」像個洋娃娃的小女孩,如今已是家喻戶曉的大明星
2025/09/1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