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小姐,老爺說讓我們早點回家。」
在古裝劇的一些大戶人家,經常能夠看到女主身邊跟著一個「貼身丫鬟」,她們要麼是買回來的,要麼就是從小跟著主角一起長大的。
然而令人疑惑的是,古代購買一個丫鬟需要花費多少?買回家之后她們又做些什麼呢?
丫鬟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,原稱「丫環」,因為女仆們的頭髮往往編成兩個圓環狀盤在腦后,像樹上的丫子,所以得名「丫環」,後來簡稱為「丫鬟」。
而丫鬟的出現,與古代社會的許多因素都有關系。
在中國古代社會,丫鬟作為一類特殊的女性群體存在。
她們大多來自底層,通過各種途徑進入豪門世族,成為了主家的私有財產。
而丫鬟的出現與當時的社會制度、生產力水平息息相關。
根據歷史記載,早在商朝晚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現了「婢」這個詞,用來指代被擄掠而來的女性奴隸,這可能是丫鬟存在的最早跡象。
而在周朝分封制的背景下,各諸侯國之間常年打仗,失敗方的婦女兒童往往會被擄為奴隸,這也是丫鬟最原始的來源。
到了封建社會,雖然戰爭仍在發生,但是被擄掠的婦女已不再是丫鬟的主要來源。
然而,戰爭的另一結果——大量男丁參軍或死亡,導致不[少.婦]女失去了依靠,這些失去支柱的婦女也成為了丫鬟的組成部分。
到了春秋戰國時期,長期的戰爭導致大量戰俘涌入奴隸市場,其中婦女則成為丫鬟。
《詩經·小雅·巧言》中就提到「掩余戎車,以先王后」,見證了當時擄掠婦女為奴的現象,丫鬟這個群體也由此而衍生出來。
當時的丫鬟多數是戰亂導致家破人亡后被販賣或自愿賣身的女性,
當時一石糧食就可以換取一個丫鬟。
在封建制度下,土地兼并日益嚴重,大量農民逐漸失去了生存的立錐之地,一些極端貧困的家庭為了渡難關,選擇把女兒賣給有錢人家做丫鬟,以此換取生存所需。
在這個重男輕女的社會里,家庭最先選擇拋棄的往往是女子,同時由于長期實行分封制,土地兼并也日益嚴重,大量農民失去了土地,為了生計所迫,也只能選擇將女兒賣給有錢人家做丫鬟。
這種通過買賣方式進入大家庭的丫鬟,在數量上占了相當大的比例。
與之相對應的,是那些富裕的大戶人家,他們手中積累了大量土地,卻又缺乏足夠的勞動力來開發利用這些土地資源,而雇傭丫鬟也就成了一個符合需要的選擇。
「牙婆」這個以介紹女性下人為生的中間商應運而生,他們到農村收購年輕女子,簽訂賣身契約,然后高價轉手給需要的富戶,而這也成為了丫鬟另一個主要的補給渠道。
丫鬟一旦淪為他人的所有物,就失去了任何人身自由,完全被主家所支配,主人可以為所欲為地打罵丫鬟。
在中國歷史上,丫鬟是一種常見的社會現象,尤其是在皇室貴族以及有錢人家中普遍存在。
然而,你是否知道丫鬟的真實價格是多少呢?
在古代社會,丫鬟屬于最底層奴婢,可以通過買賣進行交易。
不同朝代和時期,丫鬟的價格并不相同,主要與當時的經濟形勢和丫鬟自身條件相關。
根據史書記載,秦漢時期的丫鬟價格較低。
秦末戰亂頻繁,民不聊生,一石米就可換得丫鬟。
西漢初年,政局漸穩,20-30石糧食可換一名奴婢,這意味著,在那個時候,丫鬟的價值遠遠超過了糧食和其他必需品,甚至是一個農民家庭幾年的生活費用。
到了唐代的時候,人們開始用銀兩為貨幣單位,普通丫鬟約值6000文銀,相當于2萬元人民幣。
而明清時期,丫鬟價格漲幅較大,從幾兩白銀到幾十兩不等,換算下來也在4-5萬元之間。
這樣的高價并不只是因為在那個時代人們的錢財更加充裕,更多的是反映了丫鬟的社會地位和社會需求。
作為一個奴隸制度下的產物,丫鬟的命運往往是悲慘且無可選擇的,他們沒有自由,沒有權利,他們的生命和未來都被無情地剝奪。
不僅如此,丫鬟個體條件不同,價格自然也參差不齊。
容貌姣好、技能全面者更受追捧,而年齡大小也是重要影響因素之一。
根據史書記載,雍正年間,一戶人家將丫鬟賣給一個大戶人家,售得白銀十六兩。
按當時糧價計算,這相當于現在的12000元人民幣。
而在乾隆年間,滿斗家批發買下四口人,共出銀二十五兩,這個單價只有不到4000元,所以說,供求關系也直接影響了交易價格。
當然了,丫鬟的價格也和年齡掛鉤。
十三歲以下的小丫頭報價最低,只需四五兩銀子,因為她們還不能干活,需要額外花錢養育。
文章未完,點擊下一頁繼續
嚴禁無授權轉載,違者將面臨法律追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