娛樂圈的光鮮背后,常是暗流涌動。酒局文化如同潛規則般根深蒂固,新人為了一個機會,往往不得不端起那杯不愿喝的酒。直到楊冪用三億換來一句話:「嘉行藝人,不參加酒局。」
這話輕飄飄七個字,落在紙面上幾乎無聲,落在行業里卻重如千鈞。
她不是一開始就有這般底氣的。早年的采訪中,她曾輕描淡寫地帶過自己連續工作數月無休的經歷,每天睡三四個小時是常態。鏡頭前笑靨如花,鏡頭后是連軸轉的疲憊。她喝過不想喝的酒,陪過不想陪的笑,在無數個深夜里獨自咽下委屈。
有人問她何必如此拼命,她只是笑笑:「想讓自己有說不的底氣。」
三億對賭協議,業內人聽了都倒吸冷氣。她簽下字的那一刻,不是不知道風險有多大。那幾年,她成了「拼命三娘」,機場路透圖里總是抱著一疊劇本,飛行里程能繞地球好幾圈。一部接一部戲,一個接一個代言,她像是不知疲倦的機器。
同行笑她:「冪姐,賺那麼多錢干嘛?該享受生活了。」
她沒解釋,只是繼續飛來飛去。直到對賭協議完成,三億落袋為安,她召開公司高層會議,第一件事就是立下那條規矩:嘉行藝人,不參加酒局。
會議室里靜了片刻,有人猶豫:「這樣會不會得罪人?有些資源恐怕就拿不到了。」
楊冪環視一周,聲音平靜卻不容置疑:「那就不要這樣的資源。我能掙來三億,就能掙來不需要藝人陪酒的資源。」
消息傳開,業內嘩然。
有人說她炒作,有人笑她天真,更有大佬放話「嘉行的藝人以后別想拿到好資源」。但漸漸地,人們發現她是認真的。有新導演想請嘉行新人拍戲,試探著提出飯局邀請,被經紀人禮貌而堅定地回絕:「不好意思,我們公司藝人不參加酒局。」
出乎意料的是,戲還是簽了,只是簽得干凈——沒有酒局,沒有暗示,只有白紙黑字的合同和專業度上的考量。
第一個被這條規矩保護的新人是個二十歲的女孩,從農村來,懷著演員夢。某次活動后,有個制片人私下遞來房卡,小姑娘嚇得臉色發白。經紀人站出來擋在前面:「李總,我們是嘉行的藝人。」那人頓時收斂了。
事后女孩躲在化妝間哭,不是因為委屈,而是因為慶幸。她說:「如果沒有公司這條規定,我不知道該怎麼辦。」
楊冪知道后什麼都沒說,只是讓助理給女孩送了杯熱奶茶。
杯子上貼著一張便簽:「好好演戲,其他的不必擔心。」
越來越多公司開始效仿,雖然不是每個老闆都有楊冪那樣的底氣和魄力,但風氣的確在慢慢改變。一個新入行的男演員在一次采訪中說:「希望能遇到像嘉行這樣的公司,讓我們可以專心演戲而不是應酬。」
這話傳到楊冪耳朵里,她正對著鏡子卸妝,眼角的疲憊清晰可見。她笑了笑,對助理說:「值了。」
曾經有媒體問她,為什麼這麼做,明明可以事不關己高高掛起。
楊冪沉默片刻,緩緩道:「我不是什麼圣人,只是見過太多有天賦的年輕人,因為不肯妥協而失去機會,甚至離開這個行業。演技好不如酒量好,會演戲不如會來事——不該是這樣的。」
她頓了頓,眼神堅定:「我改變不了整個行業,但至少能給我公司的藝人一個說不的權利。」
那道墻立起來了,雖然墻外風雨依舊,但墻內的年輕人得以安心成長。他們不必重走她走過的彎路,不必喝她喝過的苦酒。這不是施舍,而是一種傳承——當你強大時,不是踩在弱者身上享受榮華,而是伸出手,拉后面的人一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