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56 歲還沒結婚,個人需求怎麼解決?」 這是外界對歌唱家張也最頻繁的疑問。作為連續 27 次登上春晚舞台的 「民歌皇后」,她的事業早已達到旁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——《走進新時代》《吉祥頌》等代表作傳遍大江南北,舞台上的她永遠身姿挺拔,歌聲清亮如初。可每當鏡頭對準她的私人生活,「單身」「不婚」 總會成為焦點話題。而張也用半生經歷,給出了一個遠超 「婚姻框架」 的答案。

春晚常客的成長:從長沙劇院里的孩童到民歌舞台的標桿
1968 年,張也出生在湖南長沙一個文藝家庭,父母都是當地劇院的工作人員。童年的她,最常做的事就是趴在劇院后台的門縫里聽戲,演員們的唱腔、樂隊的伴奏,像種子一樣在她心里扎下根。用她後來的話說:「那時候連睡覺,夢里都是胡琴聲和唱段。」
18 歲那年,張也憑借過人的聲樂天賦,順利考入中國音樂學院,成為著名聲樂教授金鐵霖的弟子。在課堂上,她永遠是最刻苦的學生 —— 每天清晨五點就到琴房練聲,對著鏡子調整氣息和表情,就連吃飯時都在琢磨歌詞的情感表達。這種近乎偏執的努力,讓她很快在同期學生中脫穎而出。

20 歲出頭,張也就收到了春晚的邀約。第一次站在央視春晚的舞台上,聚光燈打在身上時,她緊張得手心冒汗,卻還是憑借穩定的發揮,讓全國觀眾記住了這個聲音甜美的湖南姑娘。從那以后,她成了春晚的 「常客」,一連 27 次登上這個舞台,從青澀的新人長成了民歌領域的標桿人物。2024 年 9 月 21 日,四川群星大劇院的音樂節上,56 歲的張也再次登台,一身素雅的演出服,站在舞台中央依舊從容輕松,開口的瞬間,熟悉的旋律瞬間勾起觀眾的回憶,台下掌聲此起彼伏。
孝心至上:為父停事業六年,陪母走出抑郁

就在事業如日中天時,1994 年的一個電話,徹底打亂了張也的人生節奏。電話那頭,母親帶著哭腔說:「你爸查出癌癥了,晚期。」 放下電話的張也,當場就紅了眼。彼時的她,手里握著好幾場大型演出的邀約,其中不乏國家級的重要舞台,可她沒有絲毫猶豫,第二天就推掉了所有工作,收拾行李回了長沙。
「名聲、掌聲再重要,也比不上陪爸爸多走一段路。」 這是張也當時對經紀人說的話。回到家后,她成了父親的全職陪護 —— 每天清晨去市場買新鮮的蔬菜,按照醫生的囑咐熬制湯藥,下午扶著父親在小區里散步,晚上坐在床邊給父親讀報紙。曾經站在萬人舞台上的歌唱家,此刻成了最普通的女兒,洗手作羹湯,俯身擦病床,六年時間里,她幾乎沒離開過父親身邊。
遺憾的是,父親最終還是沒能挺過來。父親的離世讓張也陷入巨大的悲痛,更讓她揪心的是,母親因過度悲傷患上了抑郁癥,常常一整天不說一句話,坐在窗邊發呆。張也又把所有精力放在母親身上:每天陪母親聊天,從童年趣事說到舞台見聞;天氣好的時候,開車帶母親去郊外散心,看油菜花、摘野果;母親不想說話,她就坐在旁邊唱母親愛聽的老歌。就這樣一點點疏導,一點點陪伴,母親的臉上終于重新有了笑容。
這段經歷讓張也徹底明白:舞台上的光環終會褪去,唯有家人的平安健康,才是人生最堅實的底色。

感情挫折:八年愛戀終落幕,從此不困于婚姻
張也并非天生排斥婚姻,她也曾有過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戀。1988 年,在一場全國歌手比賽上,她認識了當時紅極一時的男歌手張行。彼時的張也剛踏入樂壇,還是個對愛情充滿憧憬的小姑娘;張行已憑借《一條路》等歌曲火遍全國,舞台經驗豐富。兩人都是搞音樂的,聊起創作、唱腔時總有說不完的話,很快就確定了戀愛關系。
可這段感情從一開始就充滿爭議 —— 張行在認識張也之前,曾因 「流氓罪」 入獄三年,這段不光彩的過去,成了張也父母反對的理由。「他連自己的人生都管不好,怎麼能給你幸福?」 父母的話像警鐘,可沉浸在愛情里的張也,選擇相信張行的改變,甚至為了這段感情,和父母冷戰了好幾個月。
矛盾在張也父親生病后徹底爆發。父親明確表示 「不想看見張行」,張行連去醫院探望的資格都沒有;張也一邊要照顧病重的父親,一邊要安撫委屈的張行,夾在中間左右為難。張行曾多次提出結婚,都被張也以 「父親身體不好,暫時不考慮」 拒絕。久而久之,兩人之間的隔閡越來越深,八年的感情,最終還是在現實的磋磨下走到了盡頭。
分手后的張也,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愿提及感情。她後來在采訪中輕描淡寫地說:「不是不相信愛情,只是覺得沒必要勉強自己走進婚姻。」 這段挫折,讓她對感情有了更清醒的認知 —— 好的關系不該是彼此消耗,更不該讓家人為難。
知己相伴:師兄呂繼宏成依靠,不是愛情勝似親情
如今的張也,雖然單身,卻從不孤單。她的生活里,有一個重要的人 —— 師兄呂繼宏。兩人早在 1988 年就認識,當時呂繼宏已是小有名氣的歌唱家,張也還是音樂學院的學生,呂繼宏常主動幫她指點唱腔技巧,一來二去,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。
幾十年過去,這份師兄妹情誼愈發深厚。工作上,他們是默契的合作伙伴,春晚舞台上曾多次同台演唱,眼神交流間滿是對彼此專業的認可;私下里,他們是互相陪伴的知己 —— 張也心情不好時,呂繼宏會放下手頭的工作,開車帶她去郊外旅游,看山看水散心;張也在音樂創作上遇到瓶頸,呂繼宏會耐心聽她傾訴,幫她分析歌詞意境;就連張也母親的生日,呂繼宏也會帶著禮物上門,陪老人聊家常。

外界曾多次猜測兩人的關系,甚至傳出 「秘密結婚」 的謠言,可張也每次都坦然回應:「繼宏師兄就像我的親哥哥,我們之間是家人一樣的感情。」 呂繼宏也笑著補充:「能有這麼一位優秀的師妹做朋友,是我的幸運。」 這種不摻雜愛情、卻比友情更堅固的陪伴,成了張也生活里溫暖的支撐。
不婚的答案:精神豐盈,便是最好的生活
56 歲的張也,如今過著自己喜歡的生活:偶爾登上舞台,用歌聲傳遞溫暖;大部分時間待在老家,陪母親喝茶聊天;閑暇時和呂繼宏等朋友小聚,聊音樂、談生活。她的家里擺滿了書籍和綠植,陽台上架著古琴,沒事的時候就彈彈琴、讀讀書,日子過得平靜而充實。
當被問及 「不結婚如何解決需求」 時,張也從未正面反駁,卻用行動給出了答案:她的需求,不是靠婚姻來滿足 —— 事業上的成就,讓她實現了自我價值;對家人的守護,讓她收獲了親情的溫暖;知己的陪伴,讓她擁有了精神的寄托。她不需要用一張結婚證來證明自己的幸福,更不需要靠別人來 「完整」 自己的人生。
就像她在音樂節上唱的那樣:「生活是條奔流的河,有風有浪也有歌。」56 歲的張也,早已活成了自己的光 —— 不困于世俗眼光,不執于婚姻形式,用孝心、熱愛和知己情誼,撐起了一段豐盈而通透的人生。這,或許就是對 「不結婚如何解決需求」 最好的回答。